搭搭网
厌倦了工作、住所两点一线,计划表里想做的事情一个没有实现。
二十四小时工作堆叠,生活夹杂在打卡考勤的荧幕中点。
面对着堆积的文件,处理不完的待办事项。
于是列举的清单只能一拖再拖... ...
要工作,还是要生活?
这是如今很多职场打工人的终极选择。
而1600年前,有人却自己把老板辞了,转身就是诗和远方,他就是——
陶渊明
这位东晋打工人前后辞了五次官,最后直接甩出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宣言,扛着锄头就住进了庐山脚下。
工作堆成山?不干!上司脸色难看?不伺候!
裸辞躺平,饮酒作乐,三五好友,快哉快哉!
当#逃离996#冲上热搜,陶渊明早已用行动写下答案——
公元405年,40岁左右(一说33岁)的陶渊明辞掉了自己在江州的祭酒身份。
终于来到了自己的梦想王国——浔阳,也就是今天的九江。
五个月后,他迎来田居生活的第一个春天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 ——陶渊明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
生活切换为“田园模式”,从失去自由的笼中鸟重返自然,他扛着自己的锄头带走露珠。
拨开庐山顶凝聚的云海,陶渊明也开始了一天的“劳作”。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渊明归隐图》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
这位前职场人彻底告别东晋门阀的争斗,在豆苗与杂草间开辟出一条生活的新赛道——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 ——陶渊明《归园田居·其三》
累了就看看山水风景,缠绕耳边的工作消失得干干净净。
日头上去了,耕作之余也能和农夫聊两句。把草拨开,我们不聊世俗之事,只说到地里作物的长势。
时复墟里人,披草共来往。 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。 ——陶渊明《归园田居·其二》
远处山岚裹着蝉鸣涌来,此刻的满足感,比任何年终评优都实在。
田园桑麻繁茂,为秋日的丰收书写铺垫。
傍晚时,好朋友带着美酒前来做客,惬意环绕,成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美事。
▲ 明·佚名 《陶潜轶事图》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
从前怅然望着太阳下山的日子已是过去,如今陶渊明的眼前,是日暮西山渐晚,无弦琴在膝头轻敲节奏,酒香混着虫鸣飘向晚霞深处... ...
(陶渊明)不解音律,而畜素琴一张,无弦,每有酒适,辄抚弄以寄其意。 ——《晋书·陶潜传》
月光漫过篱笆,他总在酒香蒸腾的香氛之中微醺,抱着酒坛歪在竹榻上。
每天只能看见日落弧线的日子,我们已经过了多久?
对陶渊明来说,打工人所不能触碰的画面,却是他的隐居日常:
田间,价值满足的心仪工作。
邻里,相处和谐的种田心得。
友人,畅快自然的愉悦聚会。
这样平凡又惬意的“生活切片”还有许多... ...搭搭网
用他的话来说,那便是:
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。 ——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
天上地下,谁能有我这般享受真正的快乐!
世界上大部分事情总是福祸相依。
公元408年,是渊明隐居的第三年。
那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东风乍起,八九间接连的草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屠戮殆尽。
平日里支撑着生活的物资,此时也彻底沦为熊熊烈火的养料。
正夏长风急,林室顿烧燔。 一宅无遗宇,舫舟荫门前。 ——陶渊明《戊申岁六月中遇火》
从此,命运扼住陶渊明生存的咽喉:
失去草庐庇护,只能住在飘摇小舟;失去物质储存,只能流浪“九江”。
本就不富裕的家庭,此刻更是雪上加霜。
当理想主义彻底撞上现实南墙,陶渊明是如何面对的呢?
千年以前的陶渊明被迫赶潮流,吃上了“减脂餐”:依照农田的收获果腹。
从精米,变成粗粮,再到野菜,堪称当代引领\"轻断食\"潮流的祖师爷。
夏日长抱饥,寒夜无被眠。 造夕思鸡鸣,及晨愿乌迁。 ——陶渊明《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》
他的生活变成了“流浪”的代名词:冬冷夏热,饥肠辘辘。
最难熬的时候,饿着肚子等天亮。等到天亮了,又期盼着太阳提早下落。
时间缓慢得像是对陶渊明的折磨。
即便是这样的日子,也得幸于上天的仁慈。
要是恰逢天干地旱,农田里收成不好,他便只能先找邻居接济。
饥来驱我去,不知竟何之。 行行至斯里,叩门拙言辞。 主人解余意,遗赠岂虚来。 ——陶渊明《乞食》
六十几岁的陶渊明,几乎靠着“百家饭”才能挨过四季。
一叶小舟,终究无法带来一家子的稳定庇护。陶渊明的五个孩子也只能集体开启“副业模式”:挑水、种地、织布。
汝辈稚小家贫,每役柴水之勤。 ——陶渊明《与子俨等疏》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渊明归隐图》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
起起落落的日子往前推进,时光在陶渊明身上留下刻痕。年龄不再是单纯数字,而变成疾病到来的标志。
在昔无酒饮,今但湛空觞。 ——陶渊明《拟挽歌辞三首》
从前爱喝的酒,从前那般肆无忌惮的快乐,忽然成为标价的利息,回旋镖一般扎入身体。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莲社图》(局部) 南京博物馆藏
他固执地站在自己一方田地,唯一伸出援手的工作邀约,也被他断然拒绝。
州召主簿不就,躬耕自资。 ——《晋书·陶潜传》
而他拥有的悉数消失,只剩下不得不忍受的病痛和饥饿,独自挨过季节里时常泛滥的风雨。
负疴颓檐下,终日无一欣。 药石有时闲,念我意中人。 ——陶渊明《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》
破旧倾斜的屋檐下,陶渊明只能靠喝着时有时无的汤药度日。这样的日子,少了很多快乐,只剩下无尽的思念。
本以为早就习惯了田园生活的陶渊明,曾经妄图依靠童年经验守护着自己的一片“纯真”。
弱年逢家乏,老至更长饥。 ——陶渊明《有会而作》
可当他再次回望五六十年光景搭搭网,却发现眼前一片空空如也。
▲ 明·王仲玉 《陶渊明像》(局部) 故宫博物院藏
这个六十岁的老头,走到人生尽头。茂盛草庐崩塌履地,金银财宝皆是粪土。
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去不复返,这一生获得的“财富”数之寥寥。
也许,唯余临终前秋夜的一声叹息,和那世人的几句唏嘘。
躬耕自资,遂抱羸疾;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,偃卧瘠馁有日矣。 ——萧统《陶渊明传》
日子过得穷困潦倒,为何陶渊明宁可饿肚子也不回职场?
我想,那些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\"苦\"标签,或许也是陶渊明的“乐”。
余今斯化,可以无恨。 ——陶渊明《自祭文》
在他给自己写的祭文中,当回首这一生,陶渊明留下的也不过“无恨”二字。
他虽看起来失去了一切,可分明整个世界已是他的囊中之物。
▲ 明末清初·张风 《渊明嗅菊图》 故宫博物院藏
馈赠一:九江患难与共妻儿——翟氏与乖巧的孩子们
南山脚下最动人的情话不是“我爱你”,而是晨起共耕、暮归同食。
夫耕于前,妻锄于后。 ——《晋书·陶潜传》
陶渊明在前头开荒,妻子翟氏便在后头播种;他将官印换成酒壶,她把罗裙改为布衣;他们伴着炊烟煮粥。
相伴27年,他们住过漏雨的草庐,雨夜里用盆罐接水奏交响乐;也在飘摇的小舟上,听江风把孩子的哭声吹成眠歌;
即便是临时搭起的茅草屋,抬头也能看见满天星斗……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渊明归隐图》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
每一次“搬家”,翟氏都拍拍手上的土,笑着对陶渊明说:“你走哪,我跟哪。”
史书冷冰冰只给翟氏十二个字,可这十二个字,却是世间不可多得的奢侈誓言。
其妻翟氏,志趣亦同,能安苦节。 ——《南史》本传
士族女子对伴侣最决绝的追随,正如翟氏献给陶渊明的陪伴。
“安苦节”三个字背后,同样凝结着两人相伴光阴中熬煮的深情。
原来,隐居不是逃离红尘,而是把红尘化作手心烟火;把“不离不弃”写进了最朴素的日常。
后来,南山种满了豆苗,陶渊明种出了《归园田居》,翟氏种出了他们的一生。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渊明归隐图》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
馈赠二:雪中送炭酒友天团——周续之、刘柴桑、殷晋安、颜廷之、王弘... ...
隐居日子,陶渊明时常会对着空酒瓮发愁。
而他晚年的“酒账单”,来自于南朝版“众筹”——
颜延之升官路过九江,天天拎着好酒往草庐跑,每去必喝到“断片”。临走甩手就是“二万钱”,相当于今天的五位数红包。
陶渊明也不负期待,转身就把手中的“红包”全囤成酒票。
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,在寻阳,与潜情款。后为始安郡,经过,日日造潜,每往必酣饮致醉。临去,留二万钱与潜,潜悉送酒家,稍就取酒。 ——《宋书·隐逸传·陶潜传》
就连“诗仙”李白都表示实名羡慕。
颜公二十万,尽付酒家钱。 ——李白《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》
江州刺史王弘听说陶渊明酒壶见底,直接安排“官方配送”:
小舟载着新酿的浔阳米酒,顺着长江漂到柴桑门口。
悠悠迷所留,酒中有深味。 ——陶渊明《饮酒·十四》
这喝的哪里是酒?全是兄弟的义气!
千年之后,我们还在嗑他们的神仙友情:
你种田,我送酒;你写诗,我配乐;你想躺平,我们一起把世界调成静音。
原来,隐居不是逃离人间,而是和一群懂你的人,把人间过成理想国。
▲ 明·仇英 《桃花源图》 波士顿美术馆藏
后来,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王弘封侯拜相,却都在史书里留下同一句话:
“与陶征士最善。”
当时只道是寻常般的交往,也在往后的千年发酵成为美谈。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渊明归隐图》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
曾把人生的十年献给工作的陶渊明:一路从江州祭酒(大学校长)走到彭泽令(县长)。
迫于生计辗转换来的三两银钱,在他总是恋家省亲奔丧的途中几乎殆尽。
直到暮色晕染世界,陶渊明倚着竹篱与妻子翟氏对饮。
酒坛里漾着颜延之前日送来的新酿,灶台上煨着刘柴桑赠的野味。
在田间奔跑的稚子笑声惊起归鸟。
从《归园田居》聊到宇宙尽头的场景,竟然在陶渊明的笔下走到眼前:
▲ 宋·李公麟(传) 《渊明归隐图》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
他把最热烈的情话写给老婆,把最豪情的诗写给兄弟,再把最松弛的人生留给自己。
所谓“桃花源”,不过是有人与你共担风雨,有人懂你诗中乾坤。
亲友成为陶渊明最坚实的后盾。
想喝的酒都变成割舍不断的情谊,连接着陶渊明和整个田园。
九江那片随风起伏的菊海里,藏着他卸下官印时的一身轻松,以及重新定义幸福的勇气。
人生到底哪条路最值得选?
一把锄头、一张琴、一壶浊酒,“幸福”就能从名词活成动词。
是接受职场规则换取稳定生活,还是赌上所有去拥抱不确定的自由?
是继续停留在现有的位置上完成一单单任务,还是出发寻找那些写在路上的待办?
或许,对于人生这条前路,根本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选择。
唯一那条遵从本心的路,就是最适合自己的。
福祸相依在来去之间,世间两全鱼肉熊掌,供君挑选... ...
*本文参考资料:
[1]《陶渊明传》钱志熙 著(中华书局)
[2]《诗品》钟嵘(南朝齐梁)著、古直笺、许文雨讲疏、杨焄辑校(上海古籍出版社)
[3]《晋书》唐代房玄龄等撰(中华书局)
[4]《陶渊明传》南朝梁萧统(收录于《陶渊明集》南朝梁萧统撰)
[5]《宋书》南朝梁沈约撰(中华书局)
[6]《南史》唐代李延寿撰(中华书局)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