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深秋,朝鲜战场硝烟弥漫,一个年轻的战士正在地道中运送沉重的炮弹。寒风凛冽,他步履艰难,汗水浸透了厚重的军装。突然通盈配资,他在一个拐角处与一个高大的军官擦肩而过,那人穿着整洁,步态沉稳却显得匆忙。
颜邦翼停下脚步,眼神中闪过一丝错愕和激动。他清晰地看到军官的侧影,像极了母亲曾经在灯下给他展示过的那张旧照。他的战友疑惑地看着他,颜邦翼低声说:“这位首长,他看起来很像我母亲口中牺牲多年的父亲。”
颜邦翼,生于战乱年代,从小便是家中的顶梁柱。父亲颜伏离家参加革命时,他只有两岁,家产被洗劫一空,祖母在困顿中离世,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。母亲坚定地教导他父亲的事迹,尽管他一直以为父亲已经牺牲多年。
展开剩余75%抗战胜利后,颜邦翼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,但初到成都却被国民党强行征兵。他在军中受尽辱骂和欺凌,直到战局逆转,他才找到脱身之机,投奔了解放军。
颜伏,他的父亲,出生于地主家庭,却因信仰而投身革命。他的革命活动让他不得不切断与家庭的联系,置身于地下党中。无数次险境中,他始终坚持理想,坚定不移地为革命事业奋斗,即使被敌人抓获,也从未屈服。
颜邦翼在朝鲜战场上运送弹药,每当完成任务后,他都会拿出那张旧照片默默凝视。一天黄昏,他扛着补给的炮弹穿过通道时,与那位军官擦肩而过,惊觉对方与照片上的父亲如出一辙。
他将照片交给当日的战友询问,战友确认是他们的师长颜伏。颜邦翼心潮澎湃,泪水涌出,他想起了多年来孤单寻觅的日子,想起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守望。
然而,他选择沉默。他知道不能因为血缘关系而动摇战士的职责。他继续默默无闻地完成每一个任务,不仅为了革命,也为了父亲。
朝鲜战争胜利后,颜邦翼终于找到机会,带着激动和紧张走进父亲的营帐。颜伏端坐处理文书,听到儿子的声音,他抬起头,几十年的记忆涌上心头。父子俩眼泪交流,那一刻,言语成为多余,他们只需一个拥抱。
归国后,颜伏未曾利用军衔为儿子谋私利,颜邦翼也始终保持低调。他们父子的故事不仅是亲情的传承,更是那个年代信念与担当的象征。
这段跨越十九年的寻父之路,不只是亲情的呼唤,更是信念的传承。他们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深处,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,敬畏岁月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