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华通配资,萧克将军的两个孙子——萧云志和萧云松,在北京上学时的举止和穿着,常常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,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
例如,他们的穿着就显得尤为突出。每一天,萧云志和萧云松兄弟俩都穿着上满了补丁的旧衣服,衣服的各个部位都能看到明显的补丁痕迹,有时候甚至是“补丁接补丁”的样子,显得十分破旧。当时,虽然已经进入了七十年代末期,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尤其是在首都北京,学校中很多都是大院子弟,几乎没有人穿这样的衣物。这让兄弟俩在校园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有一次,萧云松被老师单独叫到办公室,老师出于关心地询问:“家里是不是条件不好?如果有什么困难,告诉我,老师可以帮忙。”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,萧云松只是轻轻一笑,感激地拒绝了老师的好意,表示自己并不需要帮助。事实上,老师并不知晓他们的真实身份,而萧云松的回答,恰恰反映了萧家祖辈所传下的坚韧与自立的风骨。
展开剩余85%那么,为什么萧克会让两个孙子隐姓埋名,选择以普通家庭的身份进入学校呢?为什么兄弟俩的生活如此清贫呢?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探寻萧家门风的深刻内涵。
萧克将军自1955年晋升为上将后,便像一块砖石,在哪里需要便在哪里安放,他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担任重要职务,领导过军队,也负责过多项生产建设工作。曾经,萧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的身份,整顿教育、恢复教学秩序。时光荏苒,曾经驰骋疆场的将军渐渐变老,走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。对于两个年幼的孙子,萧克深感怜爱,或许这是他未曾能在儿子萧星华成长过程中陪伴的弥补。
尽管如此,萧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。两位孙子到达上学年龄时,萧克将他们叫到面前,告诫道:“没有人民群众,你们什么都不是。外面不允许炫耀身份,更不能让别人知道你们是我的孙子。我有什么值得炫耀的?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兵。”这番话让兄弟二人铭记在心,虽然年幼的他们未能完全理解,但从那时起,他们就开始在学校隐姓埋名,甚至学籍档案上的“家属姓名”也被精心伪造,以确保不暴露祖父的真实身份。
在生活方面,萧克一直坚持节俭为主。在萧克的故乡湖南嘉禾国华通配资,家里有着一种传承下来的穿旧衣服的传统。在他家中的一张老照片中,萧星华穿着一条背带裤,那条裤子不仅陪伴了他从小到大,后来,萧克将自己的侄孙萧石英接到北京读书时,这条裤子也传给了萧石英,伴随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。当裤子不合身时,萧克便让萧石英用旧布接缝,延长裤腿。这个传统,萧云志和萧云松兄弟也得到了延续。
尽管在学校中显得与众不同,甚至有些尴尬,但兄弟俩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,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,且对自己的穿着并不觉得羞耻。相反,他们把这看作是自己的“荣誉勋章”,并且感到自豪。一次学校春游时,其他同学从背包里拿出各式各样的食物,而萧云松则拿出两个简单的窝窝头,毫不在乎旁人的眼光,吃得津津有味,仿佛这些窝窝头是他最喜欢的美食。
萧云松的朴素生活很快引起了老师的关注,这位老师看到兄弟俩生活贫困,便试图提供帮助。然而,萧云松却婉拒了老师的好意,坚持继续过着自己的节俭日子。这种“不炫耀、不寻求特殊待遇”的精神,正是萧克家风的核心。
在《礼记·学记》中有云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”萧云志和萧云松兄弟能够坚定不移地践行祖父的教诲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萧星华以身作则,树立了榜样。萧星华的成长经历与他们并无二致,甚至更为艰辛。1939年,作为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,萧克正在与贺龙等人奋战在晋察冀一带,而萧星华则出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。因为战事紧张,萧克匆匆看了一眼新生的儿子,便不得不回到前线,接下来的几年,萧星华被托付给了当地的老乡王金生夫妇照顾。
那段时间,河北阜平的村子物资匮乏,民众为了生存想尽了各种办法,甚至吃树皮树叶。王金生夫妇用尽一切方法为萧星华提供食物,艰难维持着他的生命。几年后,萧星华与王金生夫妇感情深厚,始终把他们视为亲人。长大后的萧星华,也常常回去探望他们,并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。或许正是这种早年的磨砺,使萧星华能够深刻体会到贫困家庭的辛酸与无奈,也更能理解父亲对节俭的坚持。
全国解放后,萧星华进入了正规的学校,临上学前,萧克再次告诫他:“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,必须和同学们一样生活。”萧星华也是严格遵守了父亲的教诲,每周放学后,他就一人走几小时的山路回家,直到家里。
而且,萧克对于自己子孙的严格要求,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。当萧星华面临人生的选择时,萧克曾告诉他:“你小时候能跟家里一起吃饭已经是大大的照顾,现在你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,我不会为你做任何事。”萧星华也一直秉持着这种教诲,从不依赖家里,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走了下来。
萧克不仅对儿孙严格要求,他对待外界同样坚守清廉的原则。在解放后,萧克的生活始终没有因为职务的变化而发生改变。即使中央军委曾提出为他修缮住所,他依旧婉言拒绝,认为自己的住处已经比大多数百姓要好,应该将资源用于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。在饮食上,萧克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,平时家中仅有简单的米粥和窝窝头,只有节假日才偶尔享受一顿红烧肉。
萧克的严格家风,也影响了他的后代。萧云志和萧云松都没有依靠家族背景,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别考入了天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,毕业后也都走上了各自的职业道路,默默奉献,无怨无悔。
萧家门风的源头,正是萧克。这位从贫寒家庭中走出来的革命老兵,不仅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,还用自己的行动,传递了节俭、务实、崇德的家风。即便身居高位,萧克依旧坚守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,始终践行着清廉朴素的生活方式,直到晚年。
萧克的影响远不止于家庭,他对家乡湖南嘉禾的关怀,也从未停歇。1985年,萧克亲自捐款支持家乡的电力建设,并帮助设立希望小学。他深知,只有教育才是改变贫困的根本途径。1997年,他更是亲自推动成立了“萧克教育奖”,鼓励当地的学子和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