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设备能在家庭环境中使用配资伐,并在不影响睡眠的情况下迅速对OSA进行干预。
撰文 |凌 骏
责编丨汪 航
7月24日,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在其官网头条刊登了一项由西南交通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学者合作的新研究。
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“穿戴式睡眠管理系统(AMS)”,能在入睡后自动识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的发生,并同步施加刺激,减轻气道阻塞,缓解症状。
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配资伐,我国OSA的患病人数高达1.76亿,居全球首位。OSA导致的睡眠分裂、间歇性缺氧等,不仅使患者日间精神状态低下、工作能力下降,长期还会增加心脏病、脑卒中、代谢功能障碍等风险。
目前,多导睡眠图(PSG)是诊断呼吸暂停的金标准,但其临床可及性较低,针对OSA的各种治疗方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。
因此,研究人员希望能开发出“一体化的设备”,在居家睡眠环境中,对OSA同时进行实时识别和干预。
据研究人员介绍,此次新研发的设备主要集成了两套系统,包括用于连续监测生理信号的传感器,以及提供无创刺激的软磁弹性致动器,可佩戴于手腕或颈部。
具体而言,当患者出现OSA时,缺氧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参数,如心率、血压等发生相应的变化,表明患者正在经历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。
正因为有这样的特征,传感器通过将相应的监测数据上传至终端,再经过大数据模型的算法识别配资伐,便能准确评估出患者的实时睡眠状态。
研究结果发现,该设备实现了92.7%的实时OSA检测准确率。
此外,一旦设备检测到出现OSA,终端系统会立即传输指令到致动器,致动器将施加轻微的物理刺激,让人在睡眠状态下潜意识地改变睡姿,直到OSA消失,恢复正常的呼吸状态。
在此基础上,研究人员还在典型的OSA患者中,同时使用“医生+多导睡眠图”和“穿戴式睡眠管理系统”进行了测试。
结果表明,当临床医生通过多导睡眠图捕捉到OSA后,新设备同样发现了异常,两者在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。
随后,新设备开始自动施加刺激,患者出现了睡姿调整,一直到心率、收缩压、舒张压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。此时,多导睡眠图也同步证实,患者开始从OSA中缓解。
在患者睡醒后,研究人员访问发现,他们并未意识到被施加了机械刺激,这表明刺激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
研究人员表示,与繁琐的多导睡眠图检测相比,便携式的新设备能够在家庭环境中使用,并在不影响睡眠的情况下迅速对OSA进行干预,是睡眠管理和家庭医疗保健极具潜力的应用工具。
但研究同样指出,目前,该设备只适用于轻度和体位性OSA患者,是对现有临床诊疗方案的补充。
而针对严重的,或存在原发病,如腺样体肥大、颌面发育畸形等的患者,仍应依赖专业的临床干预。
此外,血压和心率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,导致设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,因此研究人员认为,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迭代升级传感器,如代谢和电生理传感器,以提供对器官功能更深入的了解,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,并在更大规模人群的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。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